如同已經論及,復歸攝理之終極目的是在於復歸「彌賽亞基台」,因此,隨著其攝理被延長,復歸此基台的攝理亦被反覆。但是,為了造成「彌賽亞基台」,首先,要由擔當復歸攝理的某中心人物,在某期間內,通過某條件物,獻上合乎神旨意的象徵獻祭而樹立「信仰基台」。其次,要樹立「脫掉墮落性的蕩減條件」,獻上合乎神旨意的「實體獻祭」而造成「實體基台」。所以,為了復歸「彌賽亞基台」而反覆攝理的復歸攝理路程,其結果不外是要蕩減復歸「象徵獻祭」和「實體獻祭」攝理之反覆。因此,為要復歸「彌賽亞基台」,由攝理路程之反覆所形成之攝理的同時性時代,正是經過想要蕩減復歸在前面所論及的兩種獻祭,而產生的一貫攝理的史實來形成其同時性的。我們在此原則下,來考察各攝理時代之特性。
可是,為了把握其時代的特性,即須要對擔當攝理的中心民族和其中心史料有所理解。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詳細考察形成復歸攝理的中心民族和史料。人類歷史以連結許多民族史的形式發展過來。但是,神在其中特別揀選某民族,帶領他們行走造成「彌賽亞基台」之典型的復歸攝理路程,讓此民族成為天倫的中心,使他們引導人類歷史。為了如此使命而被揀選的民族,即稱為選民。
神的選民,原本是由樹立「家庭性彌賽亞基台」的亞伯拉罕子孫所構成。所以,由亞伯拉罕開始的復歸攝理時代之攝理中心民族,即是以色列選民。因此,以色列民族史即成為此時代的復歸攝理歷史之史料。
但是,以色列民族把耶穌殺害於十字架上之後,即喪失了選民之資格。所以,預知此事的耶穌,即以葡萄園的比喻暗示,並結論說「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太二十一.43)。而且,保羅也說過,不是亞伯拉罕之血統的子孫,就都是以色列人,惟獨信奉神所約定之旨意的,才算是以色列人(羅九.6~8)。事實上,從耶穌開始的復歸攝理延長時代攝理的中心民族,並非以色列民族,乃是繼承他們未能完成的復歸攝理之基督教信徒。因此,基督教史將成為這時代的復歸攝理歷史之中心史料。以此推論,若稱舊約時代亞伯拉罕之血統的子孫為第一以色列,那麼,新約時代基督教信徒即為第二以色列。
假如對照舊約和新約聖經,那麼,舊約聖經之律法書(創世記到申命記五卷)、歷史書(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十二卷)、詩文書(約伯記到雅歌五卷)、預言書(以賽亞書到瑪拉基書十七卷)即各相當於新約聖經的福音書、使徒行傳、使徒書信、啟示錄等。但是,在舊約聖經之歷史書,有第一以色列全部二千年歷史之記錄,而在新約聖經之使徒行傳,即只記錄著耶穌當時第二以色列之歷史。所以,新約聖經之使徒行傳如要使它有相當於舊約聖經之歷史書內容,即須添加耶穌以後二千年之基督教史。因此,基督教史即構成耶穌以後復歸攝理歷史之史料。
以上述所記之第一、第二以色列之歷史為中心,對照著觀看以同時性展開的復歸攝理時代和復歸攝理延長時代內容之各時代特性,即可更清楚地理解,事實上,人類歷史是由活活動工的神之手,基於一貫之公式的攝理編織而成。
挪亞到亞伯拉罕的四百年撒但分立期間,因亞伯拉罕獻祭失敗而受到撒但侵入。所以,擔任再度蕩減復歸這四百年期間任務的埃及苦役時代,即以雅各和他十二個兒子為中心的七十家眷進入埃及,其後四百年期間,他們子孫受到埃及人的悲慘虐待。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這時代的羅馬帝國迫害時代,也是因以色列選民失敗於把耶穌當作活的供物獻上,相反地,把他交給十字架,因而受到撒但侵入,所以,為了要蕩減復歸彌賽亞降臨準備時代四百年的撒但分立期間,耶穌為中心的十二使徒和七十門徒以及基督教信徒們,即在羅馬帝國受到四百年期間慘痛的迫害。
在埃及苦役時代,第一以色列選民即行割禮(出四.25)、獻犧牲(出五.3)、守安息日(出十六.23),過著要分立因亞伯拉罕獻祭失敗而侵入之撒但的生活。所以,在羅馬帝國迫害時代,第二以色列選民亦須行聖餐式和洗禮,獻上信徒本身為犧牲供物、守安息日,過著要分立因把耶穌交給十字架而侵入之撒但的生活。
埃及苦役時代的四百年期間終了之後,摩西即以三大奇蹟和十大災禍的權能使法老屈服,率領第一以色列選民從埃及出發,前往迦南地。同樣地,在羅馬帝國迫害時代,對於第二以色列選民的四世紀期間迫害終了之後,耶穌即以靈的奇蹟和權能,呼喚甚多信徒,又感化君士坦丁大帝,終於在西元三一三年公認基督教,到狄奧多西一世時,則把曾經極力迫害的基督教制定為國教。至此,基督教信徒得以從撒但世界靈的復歸到迦南。在舊約時代,基於律法之外的蕩減條件攝理時,摩西是用外的奇蹟和權能使法老屈服,但新約時代是基於聖言之內的蕩減條件攝理之時代,因而用心靈的感化施行攝理。
埃及苦役時代終了之後,摩西在西乃山領受十誡和聖言,立舊約聖經的中心,又領受石版、會幕和法櫃,樹立起第一以色列選民迎接彌賽亞之神旨意。同樣地,第二以色列選民即在羅馬帝國迫害終了之後,根據靈的要成就舊約時代十誡和會幕理想之聖言,蒐集使徒們的記錄,決定新約聖經,建立以這聖言為中心的教會,擴展迎接再臨主的基台。在耶穌以後,則由耶穌和聖靈直接帶領信徒,因而不像從前攝理時代,立某一人來代替神作為全體攝理的中心人物。
繼承摩西使命的約書亞,率領以色列選民進入迦南地之後,俄陀聶為首的十二士師,以及參孫、以利亞,到撒母耳共有十五士師,指導以色列四百年期間,稱這時代為士師時代。他們兼任一切下一時代的先知、祭司長、國王所分擔的使命,所以,猶太教的封建社會即從這時開始。在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此士師時代之新約時代裏,教區長制基督教會時代,由指導基督教信徒之觀點來說,教區長即帶有相當於士師的職分。
耶穌以前的時代,是以第一以色列為中心,靈肉一齊造成「彌賽亞基台」,因而政治、經濟和宗教即被置於某一指導者統率之下。但是,耶穌以後的路程,是在已造成的「彌賽亞之靈的基台」上,以靈的「萬王之王」耶穌為中心,建設靈的王國,因而由第二以色列組成的基督教界,即成為信奉復活的耶穌為王的一個無國土之靈的王國。
教區長在此靈的王國建設當中,持有與士師同一的使命,因而有時為先知,有時擔任祭司長,並且,有時即必須履行像統治教區的國王之使命。由此,基督教封建社會即從這時開始。
在士師時代,從撒但世界埃及出發的以色列民族皆死在曠野後,只有在那地出生的子孫們,在唯獨存留下來的約書亞和迦勒兩人之領導下,進入迦南地後,把新土地分配給各支派,以士師為中心形成新選民,建立以色列封建社會的基台。同樣地,在教區長制基督教會時代,基督教從撒但世界羅馬帝國獲得解放後,於四世紀時,把福音傳給因蒙古民族的一支匈奴民族西侵,而遷移到西歐的日耳曼民族,在西歐的新土地,立日耳曼民族為新選民,形成基督教封建社會的基礎。
從埃及出發的以色列民族迦南復歸路程裏,為要樹立「實體基台」,樹立會幕當作彌賽亞的象徵體,同時,亦當作代替亞伯的條件物,這事實已在以摩西為中心復歸攝理裏詳細論述了。所以,士師時代的以色列民族,即應服從士師們的指導,只信奉由會幕所賜下的旨意。但是,他們因不滅盡迦南七族,依然留下他們,學習他們的惡習、崇拜偶像,使他們的信仰產生極大的混亂。同樣地,在教區長制基督教會時代,基督教信徒們,應跟隨教區長的指導,只信奉彌賽亞的形象體,同時也是代替亞伯之條件物的教會之旨意,但是,他們因為受到日耳曼民族異教的影響,導致他們的信仰產生極大的混亂。
隨著進入統一王國時代,士師指導第一以色列的時代即過去,變成直接領受神命令的先知、信奉會幕與神殿的祭司長和統治國民的國王鼎立,必須以復歸攝理之目的為中心,各別遂行指導的使命。所以,要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這時代的基督王國時代,教區長指導第二以色列的時代亦已過去,相當於先知的修道院,相當於祭司長的教皇和統治國民的國王,即必須以復歸攝理之目的為中心指導第二以色列。當時的基督教分立為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等五大教區,其中地位最優的羅馬教區長,站在統轄其它教區的位置,遂有教皇之特稱。
以色列民族被埃及解放當時之摩西的會幕理想,直到統一王國時代,才以國王為中心之神殿理想顯現,建立起王國。這是對應於將來耶穌將以實體神殿來臨,成為萬王之王,建設王國之形象的路程(賽九.6)。同樣地,在基督王國時代,當基督教信徒們被羅馬帝國解放時,聖奧古斯丁當作基督教理想所著作的「神國論」,到此時,方以查理曼大帝的基督王國顯現。這是對應於將來耶穌將以萬王之王來臨,而建設王國之形象的路程。所以,在這時代,國王和教皇應以神旨意為中心,完全合為一體,實現基督教理想,由此,在耶穌後「彌賽亞之靈的基台」上,以教皇為中心所建立的無國土之靈的王國和國王為中心之實體的王國,應以基督教理想為中心,合為一體。假若在當時已經達成,那麼,宗教、政治與經濟即能合一,而造成了「再臨彌賽亞的基台」。
在統一王國時代,復歸「信仰基台」的中心人物是國王,他持有實現經過先知賜下之神聖言的任務。先知和祭司長是神聖言的代理者,因而站在當時代的亞伯立場。但是,在復歸攝理路程裏,他畢竟是代理靈界,必須以天使長立場來復歸實體世界。因此,當預備了國王能站立之靈的基台,祝福且立王之後,即必須在他面前成為該隱立場。因此,國王必須按照經過先知所賜下的聖言統治國家,而先知則必須以一個國民的立場服從國王。所以,此時要復歸「信仰基台」的中心人物,即是國王。事實上,從亞伯拉罕起,經過八百年後,先知撒母耳領受了神的命令,為掃羅膏油並祝福他,立他為第一以色列選民最初的王(撒上八.19~22,撒上十.1~24)。假若掃羅王能在士師時代四百年的基台上,合乎神旨意的樹立他在位的四十年,他即能站在同時蕩減復歸埃及苦役四百年和摩西在法老宮中四十年的立場,且在「四十日撒但分立基台」上,樹立了「信仰基台」。即是,假若掃羅王能在此基台上,建造並信奉彌賽亞形象體的神殿,那麼,他就能站在如同摩西並未失敗於第一次民族性迦南復歸攝理,而成功地建造並信奉神殿的同一立場。而且,假使以色列選民在以掃羅王為中心的「信仰基台」上,絕對地相信侍奉神殿的國王,服從他,那麼,他們應能造成「實體基台」,而得以樹立「彌賽亞基台」。然而,掃羅王背叛了經由先知撒母耳所賜予的神命令(撒上十五.1~23),因而未能建造神殿。未能建立神殿的掃羅王,即被置於如同第一次民族性迦南復歸失敗之摩西立場。而且,以掃羅王為中心的復歸攝理,又如同摩西時代,須再經過大衛王的四十年,至所羅門王的四十年後,方能造成其「信仰基台」來建造神殿。
如同亞伯拉罕所須成就的目的,經過以撒到雅各時才成就一樣;在亞伯拉罕立場的掃羅王,其建造神殿的目的,經過大衛王,到所羅門王時得以成就了。但是,後來所羅門王沉溺於淫亂而離開實體獻祭所須樹立的亞伯立場,因而未能造成「實體基台」。導致原本應在統一王國時代成就的「彌賽亞基台」未能成就。
在基督王國時代,必須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統一王國時代的一切。因此,在此時代,必須蕩減復歸「信仰基台」的中心人物,即是應實現修道院和教皇之基督教理念的國王。所以,教皇是被置於在統一王國時代信奉先知之目的的祭司長立場,所以,當他預備了國王能實現基督教理念之靈的基台,祝福他,立他為王之後,即必須以一個國民的立場服從他,而國王則必須奉教皇的理想來統治國民。事實上,為了此攝理目的,教皇利歐三世於西元八百年祝福查理曼大帝,把金皇冠戴在他頭上,立他為第二以色列選民最初的王。
查理曼大帝因站在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士師時代四百年之教區長制基督教會時代四百年之基台上,如同掃羅王必須站在「四十日撒但分立基台」上,因此,假若查理曼在此基台上,信奉基督的聖言而實現基督教理想,即應得以樹立這時代的「信仰基台」。事實上,查理曼大帝是受到教皇的祝福,登上王位而造成此基台。因此,假使當時的第二以色列絕對地相信站在此立場的國王,服從他,那麼,當時應已建立「實體基台」,隨即「再臨彌賽亞的基台」亦得以成就。
假若此事得以成就,那麼,在「彌賽亞之靈的基台」上,以教皇為中心所建立之靈的王國和以國王為中心所建立之實體的王國即能合一,在此基台上,耶穌即可再臨而應能建立彌賽亞王國了。然而,國王未能信奉神的旨意,離開了「實體獻祭」所需之位置,因而未能建立實體基台,「再臨彌賽亞的基台」亦未能建立。
自掃羅王開始的統一王國時代,經過大衛王至所羅門王時,因他向妃嬪所信的外邦人諸神燒香獻祭(王上十一.5~9),使得此時代到第三代時,即分立為該隱立場的十支派為中心的北朝以色列,和亞伯立場的二支派為中心的南朝猶大,隨即來到了南北王朝分立時代。同樣地,自查理曼大帝開始的基督王國,亦到第三代時,在三人孫子之間發生紛爭的結果,此王國即三分裂為東、西法蘭克和義大利。然而,因義大利是在東法蘭克的控制之下,所以,事實上是等於分立為東、西法蘭克王國。鄂圖一世時,東法蘭克國勢大為興隆,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他以羅馬皇帝之名稱統治西歐,想要確保政教兩權。因此,東法蘭克對西法蘭克而言,即站立在亞伯立場。
以所羅門王朝之亡命客耶羅波安為中心的北朝以色列,於二百六十年期間,換了十九個王。他們互相殺害,王室變革了九次,在列王中無一善良的王。因此,神即通過南朝猶大差遣的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降火燒祭壇,滅亡了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八百五十人(王上十八.19~40),此外,又差遣以利沙.約拿、何西亞、阿摩司等先知們冒死傳道。但是,北朝以色列仍然繼續崇拜邪神,不悔改,因此,神即施行攝理,把他們交給亞述加以滅亡,使他們永遠喪失選民的資格(王下十七.17~23)。
而以所羅門兒子羅波安為中心的南朝猶大,自大衛至西底家,始終是正統一系,在三百九十四年期間,二十位王之中,多有善良之王,但是約西亞王以後,即續出惡王,受到北朝影響,耽溺於偶像崇拜,因此他們亦被巴比倫擄去。
這樣,在南北王朝分立時代,以色列民族每當站在相反於神殿理想立場時,神就繼續差遣四大先知和十二小先知,勉勵他們,而興起內的刷新運動。但是,因他們仍然不聽勸告,不悔改,神即把他們交給埃及、迦勒底、敘利亞、亞述、巴比倫等外邦人手中,施行外的肅清攝理。
在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這時代之東西王朝分立時代裏,同樣地,教庭腐敗時,湯瑪斯.阿奎奈、聖佛蘭西斯等修道院的人物起來向他們勸告,而興起內的刷新運動。然而,他們亦不悔改,陷於墮落與腐敗,因此,神即把他們交給外邦人手中,施行外的肅清攝理。這就是十字軍戰爭。當耶路撒冷聖地屬於哈利發帝國時,基督教朝聖者受到了殷勤的款待,但是當哈利發帝國滅亡,斯兒竹土耳其佔領耶路撒冷後,他們即虐待朝聖者。因而憤慨這事的歷代教皇,為了收復聖地,即發起十字軍戰爭。於一0九六年發起十字軍,經過其後約二百年間,展開七次的遠征,但他們卻一再戰敗。
在南北王朝分立時代,因北朝以色列王國和南朝猶大王國的國民,皆被外邦人擄去成為俘虜,因此,以色列君主社會即崩潰。同樣地,在東西王朝分立時代,因十字軍敗於外邦人,使教皇權完全失喪其權威與信望,國民精神亦喪失其中心。不但如此,維持封建社會的領主和騎士們,因大批戰死而喪失他們的政治基業,又因屢次戰敗,消耗龐大戰費,以致陷於甚大的經濟困窮。於是基督教君主社會終於開始崩潰。
猶太民族因陷於不信仰,且一直不悔改,以致無法復歸神殿理想,神為了再度成就其目的,就如同為了蕩減復歸亞伯拉罕的獻祭失敗,而使以色列進入撒但世界埃及受苦役一般,也同樣施行攝理,使猶太民族被撒但世界巴比倫擄去成為俘虜受苦役。
同樣地,如同已述,神立基督王國時代,其目的是為了以教皇與國王為中心,造成「再臨彌賽亞的基台」,並在此基台上,將國家與王位交給當作彌賽亞降臨的萬王之王,以建設彌賽亞王國(賽九.6,路一.33)。然而,國王以及為了將他立為「實體基台」之中心人物,而須造成靈的基台之教皇,卻一直不悔改,以致無法造成「再臨彌賽亞的基台」。神為了要施行新攝理以復歸其基台,於是使教皇成為俘虜受苦役。
在此之前,約雅敬王以及但以理和其他王族、政府的大臣、宮吏和工匠等,很多猶太人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擄去當俘虜有七十年期間(耶三十九.1~10,王下二十四,王下二十五),直到波斯消滅巴比倫,古列王下詔解放他們之後,經過三次歸還故鄉,以先知瑪拉基為中心,直到被立為為彌賽亞作準備的民族,有一百四十年期間。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這時代的教皇俘虜與歸還時代,也必須行走同樣的路程。
教皇和僧侶們的不道德,使國民對他們喪失了信望,致使教皇權威掃地。同時,十字軍戰爭以後,封建制度崩潰,近代國家成立,而隨著王權的逐漸伸張,教皇和國王的衝突日益激烈化。教皇波尼法修八世甚至與法蘭西王腓力衝突到一時被他禁錮的地步。此後經過一代,於一三0五年被選為教皇的革利免五世,於一三0九年把教庭從羅馬遷往法國南部的亞威農,爾後七十年,歷代教皇受到法蘭西國王的拘束,過著如同俘虜般的生活。直到一三七七年貴鉤利十一世才歸還到羅馬。
他去世後,樞機卿們選出義大利巴利的監督烏爾班六世為教皇。但是不久,以法蘭西人居多的樞機卿們排斥烏爾班,另外選出革利免七世為教皇,在法國南部亞威農建立了另一個教庭。這分裂繼續到下一世代改革會議時,即是於一四0九年,樞機卿們在義大利的比薩開會,廢除兩個分裂的教皇,並任命亞歷山大五世為正式的教皇。但因被廢位的兩個教皇不服,一時有三個教皇的鼎立。此後,再度以監督、大監督以及神學者、王侯、使節等數多出席者召開康士坦思大會,同時廢除三個教皇,再選出馬丁五世為教皇。
如此,從樞機卿的手中奪取選任教皇的權柄,並把它移交到主張羅馬教會至上權的康士坦思會議(一四一八年)。此會議後來又以尋求建立立憲君主體制之羅馬教會機構為目的,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過。但是,教皇不滿會眾操縱此會議,不但不出席此次會議,並且企圖解散它。參與此會議之教皇黨以外的議員們,卻對抗教皇而強硬舉行會議。不過,最後於一四四九年自動解散。於是,企圖在羅馬教皇內樹立立憲君主體制的計劃,終於歸為泡影,再次回復自一三0九年以來所喪失的教皇專制機能。十四世紀的諸會議之指導者們,把平信徒立為代表,將最高權柄援予這會議,試圖除去腐敗的教皇與僧侶們。但是,因教皇幽禁了他們,而回到與以前同樣的立場。不但如此,又將如韋克力夫、胡斯等抱持改革精神的指導者們處以極刑。於是,新教的宗教改革即開始萌芽了。如此,教皇從一三0九年開始的七十年期間,被幽閉於法國南部亞威農,此後經過分裂為三個教皇的路程,再復歸到以羅馬教會為中心的教皇專制,直到一五一七年路德為中心的宗教改革發起為止,約二百一十年期間,是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猶太民族被巴比倫擄去成為俘虜七十年,經過三次歸還到耶路撒冷,以瑪拉基為中心發起政教刷新為止的二百一十年期間。
以色列民族從巴比倫的俘虜立場,回到耶路撒冷,經過彌賽亞降臨準備時代四百年後,方迎接了耶穌。所以,為了蕩減復歸基督教信徒們,自教皇從亞威農俘虜生活歸還到羅馬之後,也須經過彌賽亞再臨準備時代,方能迎接再臨的耶穌。
以四十日撒但分立期間復歸信仰基台的攝理,因撒但繼續侵入而被反覆延長。為了將亞當以後四千年復歸攝理歷史之縱的蕩減條件,在這歷史的最後一時代橫的蕩減復歸,而有了彌賽亞降臨準備時代。
所以,為要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這時代,把自亞當開始的六千年復歸攝理歷史之縱的蕩減條件,於這歷史最後的一時代橫的蕩減復歸,即必須有彌賽亞再臨準備時代。
從巴比倫俘虜生活歸還的以色列民族,重新建立被尼布甲尼撒破壞的神殿,又按照先知瑪拉基的指導,悔改崇拜邪神之過去的罪,研究律法,興起信仰刷新運動來復歸「信仰基台」。同樣地,教皇歸還羅馬之後的中世基督教信徒們,即以路德為中心,興起宗教改革運動,在中世黑暗時代的暗雲中,跟隨新福音之光,開拓信仰的新道路而復歸「信仰基台」。
將雅各從哈蘭歸還迦南直到進入埃及的四十年準備期間,以形象的同時性蕩減復歸的時代,即是彌賽亞降臨準備時代。並且,把這時代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的時代,就是彌賽亞再降臨準備時代。因此,這時代的所有基督教信徒們,就如同在埃及與約瑟見面之前的雅各家庭,或是迎接耶穌以前的以色列民族,必須行走各種波瀾和苦難的路。復歸攝理時代是以律法和祭祀等外的條件,樹立對神的信仰之時代,因此,彌賽亞降臨準備時代的第一以色列即成為波斯、希臘、埃及、敘利亞、羅馬等外邦的屬國,行走了外的苦難之路。但是,復歸攝理延長時代是以耶穌的聖言為中心,以祈禱和信仰之內的條件,樹立對於神之信仰的時代,所以,彌賽亞再臨準備時代的第二以色列即必須行走內的苦難之路。即是,在這時代受到文藝復興的主導理念之人文主義與繼而發生的啟蒙思想,以及由宗教改革所喊出的信仰自由等影響,引起宗教與思想的一大混亂,因而使基督教信徒們受到無法形容之內的試煉。
初臨時,神為了其選民,於彌賽亞降臨的四百三十年前,差遣先知瑪拉基,預言彌賽亞的降臨,同時在另一方面,刷新猶太教,準備他們使成為能迎接彌賽亞的選民。而對於外邦人,於幾乎同一時代,使印度的釋迦牟尼(前五六五~四八五)發展印度教,以開拓佛教的新基礎;在希臘,使蘇格拉底(前四七○~三九九)著手開拓希臘文化時代;又在東洋,使孔子(前五五二~四七九)經儒教樹立人倫道德等等,在各個地方樹立適應於其民族的文化和宗教,施行為了迎接將來的彌賽亞所需要之心靈準備的攝理。所以,耶穌將會來臨於已經準備好的基台上,以基督教為中心統合猶太教(Hebraism),包羅希臘文化(Hellenism)和佛教(Buddism)以及儒教(Confucism)等宗教,將這些宗教與文化的領域,統合於一個基督教文化圈內。
把耶穌初臨前,為彌賽亞降臨的準備而攝理之環境造成的時代,以實體的同時性蕩減復歸的時代,即是文藝復興時代。所以,文藝復興時代是要造成彌賽亞再臨所需之時代背景與環境的時代。因而,在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方面飛躍的發展,皆自這文藝復興時代急激開始,使迎接再臨耶穌之現代的背景與環境趨於成熟。即是,在耶穌時,由羅馬帝國的勃興所形成的以地中海為中心廣大的政治版圖,四通八達的交通,以及希臘語為中心所形成之廣大的文化版圖等,已造成能急速把彌賽亞思想由基督中心的以色列,擴張到以色列為中心的羅馬,一直到羅馬為中心的世界之平面的基台。同樣地,在他再臨時期的今日,由於列強的興盛,以自由為基礎的民主主義之政治版圖已擴大到全世界,由於交通與通信之飛躍的發達,東西距離極度被縮短,以及語言與文化的世界性交流等,已完全造成了使彌賽亞再臨的思潮,能夠自由且迅速地流入全人類心底之平面的版圖。因此,只要彌賽亞再臨,便可迅速地傳播他的真理與思想,在短時間內把它世界化,那時,不必說,這版圖即成為適切的平面基台了。
如同已在創造原理所論及,地上天國就如同一個完成人的形像。因而,亦可以說墮落世界是相似於一個墮落人的形像。所以,我們可以由研究一個墮落人的生活,就能窺視人類罪惡史之全體動向。
我們無法否定墮落人有指向善的本心,和悖逆本心之命令而指向惡的邪心,而且本心與邪心不斷地交戰著。因此,我們亦無法否定服從本心命令的善行,和服從邪心命令的惡行,在我們肢體中互相衝突的事實。如此,在本身內部鬥爭的各個體,橫的連結起來過生活的,就是社會,因此,在社會裏,亦不得不產生鬥爭了。而且,此由鬥爭形成的社會生活,隨著時間的流動,縱地變遷過來的,就是人類歷史,因此,這歷史亦必然成為以鬥爭和戰爭連繫起來的歷史。
但是,人在其本心與邪心之間執拗的交戰中,不斷努力地拒惡從善。因此,其行動亦逐漸趨向棄惡行善的方向。由於墮落人具有如此指向善的本心作用,因此,人類才得以對應於神的復歸攝理,成就善的目的。
因此,由如此人們所建立的歷史,整體而言,即在善惡交錯的渦流中,朝向排拒惡指向善的方向流動,這是事實。所以,最後歷史所指向的世界,必為善目的成就之天國。我們必須知道,鬥爭與戰爭是為了要達成善惡分立之過程現象的事實。因此,戰爭的結局,縱使惡方一時歸於勝利,但到後來,由於此惡的結果,歷史將會轉換到成就更大善目的之攝理路程。由此觀點,我們可以知道,人類歷史是根據神的復歸攝理,不斷地重演善惡分立,指向善而發展的事實。
然而,因人與撒但連結血緣關係,撒但即以墮落人為中心,預先建立將來神要建立的同型世界。所以,人類歷史即形成了原理型的非原理世界。因此,人類歷史終末時,在神復歸地上天國之前,必有撒但為中心,搶先建造其同型的非原理世界─這就是共產主義世界。因為撒但經常如此搶先非原理地成就神欲成就之目的,因此,在復歸攝理過程裏,在真的出現之前,必有假的預先以相似於真的形像出現。在基督來臨之前,將有假基督出現的聖經之預言,唯有根據此原理才能解明。
最初由墮落人所建立的社會為原始共同社會。此社會是以撒但為中心互補不足的社會。這是原本神要以完成人為中心所要建立的共生共榮共義主義社會,撒但事先將它非原理的建立起來。假使在此社會裏,無鬥爭也無分裂,那麼,這社會將永續下去,而神的復歸攝理將無法成就。
但是,如同在前面所說明的,墮落人在其個體內有本心與邪心互相交戰,又此交戰顯現之行動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鬥爭,所以,此原始共同社會即無法繼續和平地維持下去。不僅如此,隨著這社會發展到經濟上有彼此相異利害關係時,此種鬥爭更大大地展開,這是不必多言之事。如此,由於想對應於神復歸攝理的人本心之作用,在撒但為中心造成的原始共同社會裡,從一開始就發生了鬥爭分裂。
察看撒但為中心的人類罪惡史發展過程,在原始社會裡,以分裂的人為中心,形成了氏族社會,再成長到建立封建社會之後,更加擴張其版圖與主權,造成君主社會。這是把將來神要從這罪惡世界裏喚出善的個體,以他們為中心建立氏族社會,再造成善的封建社會後,建設善的王國,以樹立為迎接彌賽亞所需之善的版圖與主權,撒但預知此事而事先行走了同型的路程。
事實上,神從罪惡世界喚出善為中心的亞伯拉罕,通過他繁殖了信奉神旨意的子女,而建立了以色列氏族社會。其後,亞伯拉罕的子孫們即進入埃及,自氏族發展成為部族。他們回到迦南之後,形成士師時代,此士師為中心的社會,即是以色列封建社會。那麼,為何稱此社會為封建社會呢?封建社會的特性,是以侍奉與服從為前提的主從關係的政治制度,以及封土為中心之供銷的自給自足經濟體制。士師時代正是持有如此特性的社會。回到迦南地的以色列民族各支派,都分配到土地,各支派以與大領主同地位的士師為中心形成了封建社會。因此,稱此時代為以色列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裏的一般民眾,由於其社會特性而絕對服從領主的思想與指導。因此,只要領主站在神的旨意當中,其百姓便自然跟隨他站在天方。同時,因為他們處於由這種主從關係所構成之封鎖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下,因此,得以生活於不受撒但侵犯的環境中。如此自氏族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的目的,是為了把撒但所擁有的搶回到天方,形成屬於天方的更大版圖,以阻擋撒但的侵入。因有如此的神攝理,而知道此事的撒但,即預先防備,搶先一步造成撒但方的封建社會,以圖維持撒但的主權。
另一方面,為了造成更大主權與版圖的君主社會之基台,此封建社會亦必然會來到。即由以色列封建社會,形成能夠阻擋撒但方侵入的小單位天方主權、百姓與經濟版圖後,為了擴大強化成為更大的主權、百姓與經濟版圖,再將它統合而造成以色列君主社會。這就是自掃羅王開始的統一王國時代。
如同已經在前面所論及,耶穌終究是以萬王之王來臨的(啟十一.15,路一.32,賽九.6)。所以,神形成以色列民族君主社會,其目的即在於建立將來彌賽亞來臨時,能夠使他君臨為萬王之王的基台。
因神要在如此攝理之下,造成以色列君主社會,撒但方即搶先以撒但為中心,形成君主社會來阻擋神的攝理。所以,統一王國時代來到之前,在撒但世界裏,已有埃及王國,於西元前數十世紀建立了第一王朝後,繼承了三十王朝。又有古巴比倫王國,於西元前十八世紀漢摩拉比王時,已統一了米索不達米亞。更有西台王國,於西元前十四世紀以敘利亞為中心,成為東方的最強國家。並且,在撒但方世界中,亦由於對應於神復歸攝理的人本心作用,在較為善的王國與較為惡的王國之間互相爭鬥,而引起了以王國為單位的分立攝理。因此,假若當時的所羅門王自始至終信奉神的旨意,那麼,他就可能在吸收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克里特(邁諾斯)等三大文明之文化社會環境裏,發揮他卓越的政治能力,統一東方諸國,進而得以形成實現彌賽亞思想的世界版圖。但是,因所羅門王的墮落,神即不得不施行使這君主社會崩潰的攝理。
如此,統一王國時代的列王們,因未能樹立「彌賽亞基台」以預備復歸神主權的基台,其結果,神即使這王國分立為南北兩王國。並且把悖逆神旨意的北朝交給外邦亞述(隨著埃及、古巴比倫、西台等王國的衰弱,亞述就強盛起來,於西元前八世紀征服了包括東方中心部,建設最初的世界帝國),使之滅亡。而信奉神旨意的南朝,因不久後,亦悖逆了神旨意而被交給新巴比倫(亞述帝國滅亡後,由迦勒底人建設新巴比倫王國或稱迦勒底王國,設首都於巴比倫),使之滅亡。
神滅了猶大王國後,到彌賽亞降臨之前,使猶太民族歸屬於許多異邦之下,空出了此民族的王位。並特別將猶太民族置於可成為民主主義之根基的希臘文明圈內,成為其屬邦,形成民主主義型社會,以便將來當彌賽亞降臨時,只要猶太民族歡迎他,便能隨時由彌賽亞按民意來繼承王位。然而,猶太人們的民意卻未能採取使耶穌繼承王位的方向,相反地,將他殺害於十字架上,因此,原本欲以亞伯位罕血統的子孫為中心所要成就之二千年復歸攝理目的,卻只能以靈的達成。
迫害基督教的羅馬帝國,到四世紀末時,終於屈服於逝世的耶穌前,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然而,假若猶太民族從一開始就信仰耶穌為彌賽亞,侍奉他,並與他合為一體,那麼,以羅馬帝國為中心,將地中海當作根據地的古代統一世界,理當受到活的耶穌之感化,信奉他為王,且早已建設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王國了。但是,猶太民族因陷於不信仰而滅亡,應當成為彌賽亞王國基礎的羅馬帝國亦逐漸衰弱,於西元四七六年,西羅馬終於被日耳曼傭兵隊長鄂多阿塞滅亡。神的復歸攝理,即由怨恨之地猶太移到西羅馬版圖之西歐。因而依靠耶穌以後基督教之靈的復歸攝理,即以西歐為基礎,邁向成就之路。所以,這時代的復歸攝理歷史,只在西歐按照典型路程發展過來。在唯物史觀所討論的歷史發展過程,亦只適應於西歐歷史,其理由即在此。這樣,西歐為中心的基督教史即成為形成復歸攝理延長時代之中心史料。
神為了使人主管有形、無形兩世界,即以肉身與靈人體兩部分創造人,這點已在創造原理論述過。所以,假若人沒有墮落,其靈人體與肉身便能一起成長完成,而靈肉兩面的知性就能同時在地上的肉身生活中,構成完全的調和。但是,人因墮落而陷於靈肉兩面的無知。因此,以宗教啟發人之靈的無知,又以科學啟發肉的無知,這事亦已在前編第三章第五節(一)裏論述過。
然而,靈的無知是以宗教喚起潛在於墮落人內的本心,使他們尋求著看不到的原因世界,漸次啟發之。但是,宗教並不是任何人都會深感其必要性,因此,靈方面的啟發,對於某些特殊的人來說,是飛躍式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則是非常緩慢的。看今日的宗教,雖然世界性的普遍化,但大部分的人在靈方面,與古代人並無顯著不同之事實,即可推察此事。但是相反的,肉的無知是通過科學性地探求任何人都能認識的結果世界,即自然界而被啟發。而且,科學是為了打開現實的無知,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要緊的。所以,關於肉的無知之啟發是急進的且是普遍的。因此,宗教方面所探求的對象,是眼睛看不見的原因世界,並且是超現實的。相反的,科學方面是眼睛看得到的結果世界,即物質世界,是現實的。所以,迄今的宗教與科學,在理論上仍無法妥協而難免產生衝突。不但如此,由於掌握被造世界主權的撒但,通過現實生活侵入人類,以致使迄今的宗教之路,被認為是不棄絕現實即無法行走之路,所以,不能夠與追求現實的科學達到調和,可說是必然之事。在下一章第一節將詳細論述,神原本是先創造人類外的肉身,其次才創造內的靈人體(創二.7),因此,根據再創造的原則,復歸攝理亦由外的往內的方向踏入復歸的路程。從此攝理的原則來看,科學與宗教曾走過無法和諧的發展過程,也是事實。
如此的不和諧,在宗教與經濟之關係上亦存在著。因為經濟與科學一樣,也是屬於現實世界,並且,與科學的發達連結著密切的關係而發展。由於此關係,依靠神之內的攝理的宗教史,與依靠外的攝理之經濟史,在其發展上,亦不得不採取不同方向與進度。所以,為了從攝理面把握行走如此神復歸攝理典型路程之西歐歷史之發展,即須分開考察基督教史與經濟史。
然而,如同宗教與科學一般,同樣地,宗教與經濟亦分別擔任著復歸墮落人內外兩面生活的使命。因此,他們之間不可能毫無關係地發展過來,所以,宗教與科學或宗教與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雖然有衝突的一面,但仍與我們社會生活相結合,分別形成了基督教史與經濟史。那麼,它們是如何與我們社會生活相連結的呢?那即是經過政治來連結。特別在基督教化的西歐更是如此。在西歐,政治必須使急速的科學發達所帶來的經濟發展,以及因未能掌握復歸攝理的明確方向而陷入徬徨的基督教之動向,在社會生活中朝向和諧的方向前進。因此,其政治史即必須指向調和宗教與經濟之另一新方向前進。所以,為要正確把握復歸攝理之歷史發展,對於政治史亦有另外考察的必要。舉一實例,我們來考察十七世紀末葉時,西歐歷史之發展過程。
先考察宗教史方面。在這時代已形成了基督教民主主義社會。即是,藉由一五一七年之宗教改革,教皇獨裁之靈的王國被打倒,中世紀的人們從隸屬於教皇的信仰生活中,被解放,任何人都能夠以聖經為中心,自由地過信仰生活。但是,政治史方面,這時代即有專政君主社會的抬頭。而在經濟方面,尚存在著莊園制度的封建社會。如此,在同時代的同一社會裡,宗教方面為民主主義社會;政治方面為君主主義社會;而經濟方面為封建主義社會。因此,為了從復歸攝理的立場把握這時代的特性,即須各別考察其發展過程。
那麼,復歸攝理時代(舊約時代)的歷史發展,為何沒有經歷那樣的過程?我們必須了解這點。在古代的社會,科學發展幾乎處在停頓的狀態,經濟發展亦如此。因而生活樣式尚未分化前的舊約時代以色列民族,是按照指導者的命令,在追隨嚴格律法之主從關係制度下,過著單純的生活。因此,他們的宗教生活即為他們的社會生活。所以,當時即尚未有宗教、政治與經濟的分立發展。
在此,我們來察考復歸攝理延長時代(新約時代),由宗教、政治與經濟等各方面所看的歷史發展如何。我們在前面已說明過,撒但為中心的原始共同社會,由於對應於神復歸攝理的人本心作用而導致分裂,其中,跟隨神旨意的人分立出來,形成了天方的氏族社會。同樣地,由於殺害耶穌的猶太民族已經陷於撒但主管圈,神無法將此社會留在舊形態而施行攝理,因此,神就使這社會分裂,從其中召喚出篤實的基督教信徒們,以他們為中心,樹立起基督教氏族社會。
舊約時代以雅各十二個兒子為中心的七十家眷,形成以色列氏族社會,出發了攝理路程。同樣地,在新約時代,耶穌為中心的十二使徒與七十門徒,形成了基督教氏族社會,出發了攝理路程。基督教氏族社會為原始基督教社會,當時,在政治與經濟上並不需要任何特別的制度。因此,此時代的宗教、政治與經濟尚未到達分立發展的地步。
在以地中海為基地的古代統一世界中,儘管基督教氏族社會受到羅馬帝國的激烈壓迫,卻仍繁榮起來,形成了基督教部族社會。並且,從四世紀後半開始的民族大移動,致使西羅馬帝國終於在四七六年滅亡,而移動到其版圖內的日耳曼民族,卻受到基督教的浸染,形成了以他們為中心的廣大基督教社會。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緊接著氏族社會之後來到的就是封建社會。因此,當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王權衰退,國家陷於無秩序狀態時,封建社會的形成即開始。從這時起,西歐基督教社會裏的宗教、政治與經濟被分化,各別作不同的發展。封建社會是以大、中、小領主與騎士之間的服從和侍奉為前提,所連結主從關係為基礎的政治制度,與莊園制度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經濟制度所形成的。國土被許多領主們分割,而國王實際上是領主之一,因此,國王的權力亦為地方分權式的。領主們自上部領受土地的分配當作恩貸地,建立他們的獨立領土,甚至在其領土內行使裁判權。因此,這領土幾乎等於是離開了國家權力的私領。如此形成的私領稱為莊園。
另有一種形式的莊園,是自耕農下層人民,為要接受主權的者的保護,將自己的所有土地損贈給領主或者寺院後,再以恩貸地的形式借出。這樣,莊園即擴大到全國。屈於最下級的騎士,分到一所莊園,對領主以私兵的關係服侍,國王與領主持有這樣的莊園數百到數千。
在宗教方面,是以基督教為中心,向著與前述之封建社會同一方向發展,這就是基督教封建社會。教區長、大主教、主教即相當於大、中、小領主的地位,並且如同國王是領主之一,教皇也是教區長之一。在此亦有絕對的主從關係為基礎之宗教政治制度,並且主教們擁有信徒們所捐贈的封土,成為封建階層中,位於有力地位的領主。
其次,由經濟方面來考察這時代。這時代是由古代奴隸制度移轉至莊園制度的時代。因此,平民即自此時開始擁有土地。如果從土地制度來區分其身分,概略可分為地主、自耕農、農奴(半自由身份)、奴隸(不自由身份)等四階級。如此,神把日耳曼民族教化成為新選民,樹立封建社會,在衰亡的西歐基礎上,強化了涵蓋宗教、政治、經濟三方面的小單位天方版圖,預備了將來要建設天方王國所需之基台。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緊接著封建社會之後來到的,就是君主社會。那麼,此時西歐的君主社會,由政治方面來看,其形成過程如何呢?
遷移到西歐的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諸國,其存續期間皆很短,只有法蘭克王國存續較長的期間。法蘭克人隸屬於西日耳曼一支派,建立墨羅溫王朝後,與基督教結合並吸收羅馬文明,在西歐建立了日耳曼的羅馬型世界。這王朝沒落後,查理.馬特趕走西侵的阿拉伯人而伸張其勢力,到其子丕平時,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丕平之子查理曼很早即崇拜聖奧古斯丁之「神國論」,一就任王位,即企圖建立以奧古斯丁「神國論」為國家理念的君主國家。於是,查理曼大帝統一了中歐,安定因民族大遷移而陷於混亂的西歐,而確立了強盛的法蘭克王國。
其次,在宗教方面,繼基督教封建社會出現的基督教君主社會,是在「彌賽亞之靈的基台」上以教皇為中心建立的無國土之靈的王國社會。西元八百年,教皇利奧三世祝福查理曼大帝,授予帝王之冠,使他繼承天的嗣業,於是,教皇為中心所造成之靈的王國與由政治所形成的法蘭克王國合而為一,形成了基督王國。
基督王國時代與舊約時代之統一王國時代是同時性時代。這樣,封建時代之後即來到了王國時代,其目的即在於統合封建社會以形成更大的天方主權、百姓與版圖。因此,如同已論及,以天使長立場準備復歸實體世界所需之基台的教皇,祝福國王之後,即應以該隱立場服從他,而國王如果能按照教皇的理念,施行實現彌賽亞思想的政治,完全合乎神旨意建立基督王國,那麼,這時代就能夠成為迎接彌賽亞的終末(啟十一.15)。同時,倘若那時有真理出現,能夠將直至當時仍無法妥協而互相衝突的宗教與科學,以一個課題完全解決,那麼,這時宗教、政治與經濟將會以一個理念為中心,朝向完全一致的方向發展,並在此基台上,建立起「再臨彌賽亞的基台」。所以,由於基督王國時代的來到,封建時代應在當時即結束。但是,因教皇與國王們皆背逆神旨意,以致無法實現查理曼大帝原本的理想。因此,頑強的封建制度基礎儼然不動搖,存續到其後甚久期間。因此,宗教、政治與經濟仍互相被分立,以致於教皇為中心之靈的王國與國王為中心之實體的王國,也依然被分立著,採取對立、無法和諧的立場。
如此,雖然查理曼大帝在成熟的封建制度之基礎上建設了王國,但仍無法使其障壁崩潰,所以,事實上,他只不過是站在一位大領主的立場而已。由於基督王國未能成功地建立迎接彌賽亞的王國,因此,封建制度即逐漸被強化,政治方面的封建階級社會即達到極盛,直到專制君主社會興起為止。十七世紀中葉,封建階級沒落,分割於各地之領主們的權力,即以國王為中心集中於中央。然後,以「君權神授說」為政治理念君臨的國王,終於得以掌握絕對的權力。國王脫離封建階級社會領主的立場,在政治方面形成了君主社會的時期,可認為是自十七世紀中葉直到一七八九年法國革命爆發為止。
其次,由宗教史立場所看的基督教君主社會,其趨勢如何呢?這時代的教皇們,未能站立於神旨意當中而變得世俗化,致使心靈層面走上衰頹之路。而且,由於十字軍戰爭的失敗,教皇威信掃地。甚至教皇被幽禁於南法亞威農而陷落於有名無實之立場。其後,以教皇為中心之靈的王國基督教君主社會尚存續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興起時。
倘若察看這時代經濟方面的發展過程,即可發現,當封建的政治制度沒落,變成中央集權化專制君主社會時,封建經濟制度還依然存續,殘留到法國革命時為止。並且,不僅在農業經濟方面,在資本主義化的其它經濟方面,也無法脫離封建制度的領域。即自營農民為了對抗封建領主之支配,即使依靠國王的權力,亦未能超越封建制度的領域,而製造業經營者也知道封建制度的分裂不利,遂勾結中央集權的國王,然而,最後他們亦成為封建化商業資本家。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如果繼封建社會之後來到的是君主社會,那麼,在經濟方面,承繼封建社會之後而來到的究竟是什麼?那正是資本主義社會與相繼而來的帝國主義社會。就如同對於國政的獨裁是君主主義的特色,同樣地,對於金融資本的獨佔即為資本主義,特別是帝國主義的特色。資本主義在十七世紀中葉,專制君主社會時開始萌芽,從英國產業革命期,即逐漸進入成熟期。此資本主義社會的來到,是為了把封建的經濟制度所持有的小單位經濟基台,確立為更大基台為目的。同時,更進一步,為了復歸世界性的經濟基台,資本主義須轉移至帝國主義之階段。在此,我們必須記得,神的復歸攝理之典型路程,是以西歐為中心形成之事實。因此,此處所討論的帝國主義,即是指以西歐為中心所展開的論述。
在西歐膨脹的帝國主義思想,使西歐各個基督教國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全球各地獲得了殖民地。藉由此,世界即急速地進入基督教文化圈。
繼君主主義時代之後來到的,就是民主主義時代。然而,君主主義時代來臨的理由,如同已說明過的,是為了建設將來迎接彌賽亞為王的王國。但是,因為此時代未能完成使命,神即使這些社會崩潰,建立民主主義以施行再建彌賽亞王國之新攝理。
民主主義是指將主權交給人民,人民按照其民意,施行為人民之政治的主義。因此,民主主義的目的,即在於除去已脫離神欲建設彌賽亞王國之旨意的君主主義獨裁,且為了迎接彌賽亞為王,以建設能達成復歸攝理目的之新政治制度。隨著歷史的演變,人類蒙受復歸攝理之時代惠澤,其心靈變得逐漸明亮,而人對應於這攝理的本心,即在不知不覺中探求宗教。而且,探求宗教的本心,最後將尋找神當作最後宗教所設立而攝理的基督教。
今日世界正在形成一個基督教文化圈,其理由即在此。所以,歷史越趨近於終末,民意也越傾向於基督教,順應此民意的民主政體也將不得不轉移於基督教。這樣一來,如果彌賽亞再臨於以基督教精神成熟的民主政體社會裏,將由其民意,在地上建立神的主權,而得以復歸地上天國。因此,我們必須知道,民主主義是從最後的攝理─即是神為了除去撒但方的獨裁,而以民意復歸再臨耶穌為中心之神主權的最後攝理所產生的主義。基於此理由,到了十八世紀末葉,為了對抗專制君主主義而興起的民主主義,即在英國、美國以及法國引起民主主義革命,使君主社會崩潰,確立了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在前文,我們已從歷史發展的觀點考察過民主主義,關於從希伯來思想與希臘思想之攝理演變所看的民主主義,將在下一章加以討論。
其次,在宗教方面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亦由於一五一七年的宗教改革,使教皇為中心的無國土之靈的王國崩潰,繼而來到了基督教民主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藉著宗教改革之興起,推倒了教皇所獨裁之靈的王國。如同已說明的,以教皇為中心的此王國,原本應由教皇與國王合成一體,建設迎接再臨彌賽亞的王國。但是,因教皇未能完成這項使命,所以,就如同為了打倒專制君主社會的獨裁主權而產生了民主主義,同樣地,為了推翻脫離神旨意的教皇之獨裁主權,而產生了基督教民主主義。因此,宗教改革以後,即來到不必通過教皇或僧侶,而各自以聖經為中心,自由尋找神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時代。如此,在宗教方面亦進入信徒們不必隸屬於任何一處,而能夠以自由意志尋找信仰之道的時代了。所以,無論將來彌賽亞以何種形態再臨,基督教民主主義將會形成人們皆能與他自由接觸的基督教社會環境。
而在經濟史的發展過程中,根據發展原則,為了打倒帝國主義而造成民主主義型的經濟社會,必會產生社會主義。因此,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認為是帝國主義國家群為了獲得殖民地而爆發的戰爭,但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隨著打倒帝國主義殖民政策之國家性民主主義之抬頭,列強國家群即不得不放棄殖民政策而解放弱小國家群。因此,以帝國主義的崩潰為轉機,資本主義經濟時代即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時代。
在指向共產主義社會的撒但方世界裏,提倡社會主義亦可視為當然的主張。這是因為雖然其方向與內容完全不同,但是撒但方想要搶先一步行走天方欲指向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道路。由神的創造理想來看,神賜給人的創造本然價值,對於任何人皆無任何差別。因此,神就如同我們人類的父母對待其子女一般,對每個人都想賜予均等的環境與平等的生活條件。所以,生產、分配與消費,必須持有如同人體的胃腸、心臟與肺臟一般的有機的關係,因而不可有因生產過剩所導致的販賣競爭,或者因分配的不公平,而對全體的生活目的發生障礙之蓄積或消費。意即,必須根據需要而充分生產,使過與不足恰當地公平分配,並為了全體目的而合理地消費。為達此目的,必須像人體的肝臟,為了全體機能的圓滑活動而作適宜的貯蓄。
人是以如此理想被創造的,因此,在能夠復歸其理想的攝理歷史終末期,只要獲得民主主義的自由,尋找著人的本性,那麼,任何人都會要求這樣的社會主義生活體制。因此,當民意如此要求時,以民意為根基的政治,也不得不朝向這方向前進,所以,到最後必出現以神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古代基督教社會裏,我們可發現社會主義的思想,十六世紀英國湯瑪斯.摩爾的烏扥邦思想也是如此的社會主義。而在英國產業革命時期,所產生之根據歐文的人道主義思想亦是,此外,邁入十九世紀時,根據英國金斯利基督教思想所產生的天主教社會主義或基督教社會主義,皆不得不被視為是指向創造理想的人本性之自然流露所帶來的。
神復歸攝理之時代恩澤,啟發了因撒但侵入而無法發揮之人的創造本性。而人將由於此本性的欲求,在不知不覺中,憧憬著神的創造理想世界並尋找它。因此,指向天方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本心,將提倡共生共榮共義主義,而必須進到造成神創造目的完成的理想世界。這世界正是以再臨耶穌為中心的地上天國。
因為撒但將搶先成就神的攝理,所以,撒但方必高舉著所謂根據唯物史觀之科學性社會主義的囗號,搶先造成共產主義世界。他們是根據此歷史發展觀,主張人類歷史將由原始共產社會再回到共產主義社會,但是一完全不知其理由。
神創造人之後,向他們約定地上天國將實現,因此,神即不得不容許先與人連結了血緣關係的撒但,以墮落人為中心,搶先建立原理型的非原理世界。撒但把神要復歸的地上天國,搶先成就的原理型非原理世界,即是共產世界。
如同為了阻擋君主主義的政治獨裁,將其主權奪回,歸於人民所有,因而產生了民主主義;同樣地,為了打破國家財產被某個特定的個人或階級所獨佔的帝國主義經濟體制,進而樹立人民皆能平均享有的經濟體制,天方將通過社會主義,指向共生共榮共義主義,然而,撒但方將會搶先指向共產主義。因此,我們應認為社會主義最終目地是為了要建立真實的民主主義經濟社會而產生的。
我們已經說明清楚,西歐為中心所施行的復歸攝理歷史,被分立為宗教史、政治史與經濟史,並各別按照公式路程發展著。那麼,它們如何才能在同一的歷史路程中,終結成為融合的攝理歷史,進而準備再臨理想的基台呢?我們已在前文說明過,為了打開人類靈肉兩面無知的宗教與科學,因未能當作統一課題被解決,因此,歷史的發展才被分為三方面。所以,為了將此向著三方面發展的歷史,歸結於指向實現一個理想的焦點,即必須出現能夠把宗教與科學當作完全統一的一個課題解決的之真理。並且,藉著立足於此真理的宗教,全人類將歸向神的心情,且在以一個理念為中心的經濟基台上,建立起實現創造理想的政治社會,而這正是立足於共生共榮共義主義的彌賽亞王國。